3.第3章 原型人物说明笔者史实分析(2/3)

作品:《赵德芳贤王之路

赵德昭:宋太祖次子,生于951年,字日新,贺皇后子,乾德二年出合,时年14岁,封贵州防御使,开宝六年封兴元尹,太平兴国元年封武功郡王。

(德昭喜读书,善征战,为人大度,淡薄名利,太祖曾赐予金锏一柄,但其性情刚烈。太平兴国四年979年,一次德昭随太宗出征,因被敌寇冲散,将士找不到太宗,要拥立德昭为帝,但被其喝止,回朝之后,太宗极为不悦,德昭为将士请命封赏,被太宗无端训斥,德昭为此回到府邸引刀自刎而亡,德昭之死令太宗极为意外,伏尸而泣,追封中书令、魏王,谥号:懿,后世追封:燕王)

其二、赵元俨:宋太宗八子,生于978年,太宗尤爱之,欲其二十再赐封,时人称:二十八太保(但其十二岁时太宗薨)元俨喜读书,善词文作画,事母至孝)

(元俨广颡丰颐,面容严肃,因此民间流传其威严,均以八大王称呼止孩童哭泣。元俨言行略有放纵,真宗对其甚为不满,仁宗即位后,元俨又害怕刘太后疑心自己夺位,因而开始装疯十余年,直至仁宗亲政才恢复往态。)

综上,三个历史人物各自的生平经历,与戏剧中【八贤王】的故事相差均甚远,然八贤王却有著三个人的故事,也就是说,【八贤王】不是一个人,而是这三人的统一。

【结论】为何最终的【八王爷-八贤王】会是太祖之子赵德芳?

赵德芳身份特殊,是皇子中生平记录最少、也最为难言的人,在皇位继承中处于微妙的位置,史书竟无其生母记载,对他的死也是记载不明,墓穴所在之处已被毁损,找不到生平的明文记载。

宋太宗记恨宋皇后,因为她向太祖言立德芳为太子,并在太祖驾崩时召德芳入宫,所以宋皇后死后,太宗不许大臣成服吊唁,也没有安排下葬,更没有使其牌位入放太庙,但却对德芳特别照顾,虽然德芳不明原因的病亡,但其死后的礼仪却是隆重的。(德芳这个人物牵涉到宋初的谜案【金匮之盟】【烛影斧声】)然而德芳之兄和他的叔叔廷美却都遭到不公待遇,死于自杀和贬黜。

因此百姓对这位“神秘的”皇子赵德芳,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,而德芳之兄德昭性情刚烈正直,骁勇善战,又曾被赐予金锏,他被太宗之言逼迫自杀,民间将这种怜悯之情转嫁至德芳身上。

而赵元俨,虽然被称为八大王,然他是太宗的后代,民间对传闻太宗弑兄夺位之事最为愤恨,所以觉得他的后代不配出现贤德之人。因此,又将赵元俨时代所有的人和事转嫁到德芳身上。

随着宋朝的谜案、事件等诸多因素,百姓心中期待出现一位有特殊身份地位、又贤明忠直之人,也因为正史中赵德芳的“神秘”给历史上的他留下来诸多可塑空间。(杨家将与八贤王的故事约形成于南宋,南宋时,皇权重新回到太祖一脉,而且皇帝又是赵德芳后嗣子孙,所以对于八贤王的如此塑造,也是常理之中了。)

于是,这位:大宋开国太祖的皇子,怀抱御赐金锏,仁贤忠勇,敢于直言的【八贤王】赵德芳就孕育而生了。

【八贤王】赵德芳,也就永远的留在了京戏,电视及民间的百姓心中。

【历史传闻】

一、赵德芳应为宋太祖指定的皇位继承人,据《涑水纪闻》《宋人轶事汇编》等载:君倚曰:太祖初晏驾,时已四鼓,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,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,乃不诣德芳,而以亲事一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赵德芳贤王之路 最新章节3.第3章 原型人物说明笔者史实分析,网址:https://www.6s6ss.com/6583/3.html